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勾起的往事 (上)

文:Benjamin

2021年5月22号,中国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院士不幸去世,成千上万的中国民众自发地悼念。

袁隆平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英雄,联合国粮农组织也发文悼念,高度评价他对提高世界粮食产量做出的巨大贡献。

利用杂交优势来增加产量,是我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到上海川沙县六里公社插队落户时就听到过的。 比如经过杂交的猪的后代就有疾病少,出肉量多的优势。 但是水稻能不能杂交,作为知青的我当然不清楚。那时六里地区就有水稻品种“老来青”,也被人称为”毛泽东大米”,是上海松江地区水稻专家的陈永康培育出来的。

所谓老来青,就是到秋季稻子成熟,稻叶和稻秆还是绿(青)色,亩产量可以达到500-600斤,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产量了。因为产量高,口感好,是每个生产队晚稻必种的当家品种。但是老来青不是水稻杂交培育的产物,而是劳模陈永康从优良的稻株中优中选优培育出来的。

那时我所在的生产队从事菜粮夹种,素菜主要供给市镇居民。粮食种植的是水稻和麦子。水稻又有单季稻和双季稻(早稻和晚稻)。

麦子又分三麦(大麦、小麦和元麦)。俗语说三麦三麦不超三百,可见上海地区麦子的亩产量很低,一般亩产在300斤左右。麦收后主要用来喂猪,也有一小部分让农民自己留下用来喂鸡鸭或喂猪。


值得提一下的是那时我们这里的农民吃粮还要凭农民购粮证到米庄去买。农民中有的把麦子炒香后用来做大麦茶,也有把麦子磨成粉,然后放在大铁锅里把麦粉炒香,加入砂糖后用热水调成糊状直接当点心吃,香气扑鼻。也有把糖和麦粉混合后的炒麦粉(上海市郊方言叫麦闷),用调羹直接往嘴里送,吃时闷声不讲话,以免呛到气管,慢嚼细咽,品尝麦香,这大概就是麦闷中 “闷” 的含义。如果在室外吃炒麦粉,要背对来风。如果对着来风吃麦粉。一定会呛得满地都是麦粉。所以,上海市郊农民有句俗语:求得风静吃麦闷。意思是吃炒麦粉要顺风,才能吃得顺。做事也要顺势而为,才能成功。真是太有哲理了!

麦子收完,就在麦地里撒上农家肥作为稻子的底肥。 这些农家肥是在冬天农闲时,将猪粪、牛粪、鸡粪、猪圈牛圈里的稻草堆积起来,然后将荷塘里挖出的河泥,一层猪牛粪,一层烂稻草,一层河泥地往上堆积,到最后再用河泥把堆积的猪牛粪完全盖住密封,让这些堆积物发酵,到下一年春天就成为天然农家肥。施完底肥后,请大队拖拉机🚜来耕地,之后从大队排灌系统引水灌地整地,再用老牛拖着大木扒把稻田扒平,紧接着插秧。


在给稻田灌水时,蚯蚓碰到水就会直接往田埂上爬,此时农民养的鸭子🦆纷纷赶来吃蚯蚓。对鸭子来讲,此时堪比过春节😄!给稻田灌水也有讲究,如果稻田里水太多,插好的稻秧会扎不住根而浮起来,这样就增加了第二天的补插秧量。此时我们不能把这种已有底肥的水放掉,否则就是犯了大忌,用农民们的说法是“地吐血”。


为了能够赶上麦收后及时种上早稻,生产队老农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已对稻种进行催芽🌱育秧。 农村把这段农忙时间称为夏收夏种。我们那里种植的早稻品种,稻秆低矮硬朗,不易被风吹倒,具有抗倒伏特点,这种早稻非常适合于台风🌀较多的上海地区种植。早稻一般为籼米,谷粒细长,粘性较差,刚收下来的籼米,吃口还是不错的。当然这些早稻在田里看起来长势喜人,有亩产千斤的架势,实际却是五百斤的亩产量。我记得这个早稻品种好像叫“早籼糯” 吧。

早稻秧苗插好后,就要进行田间管理,农民都要赤脚进入稻田拔去稗草,还要窝稻,就是用手把每撮稻苗旁的泥土抠松。晴天窝稻我们背朝蓝天太阳晒,雨天窝稻我们身披雨衣热汗流。窝稻时除了手脚要直接接触泥水之外,有时还要经历一些小惊吓,比如一条泥鳅从你脚趾间滑过,一条蚂蝗叮在你的小腿上,或者一个青蛙🐸跳进了你上衣的领口。


当时上海种水稻已经使用水泵,但以前都是老牛拖水车或人工踩水车来灌溉水稻的,前人说“一粒大米三担水”,可以想象种水稻的劳动强度是多么的大!可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长辈们从小就教育我们:浪费粮食罪过呃!所以我们那一代自小都懂的这个道理,吃饭时不会让一粒米饭留在饭碗里,或者掉在桌面上。


 Benjamin 2021年6月2日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2020华人挺川运动报告(5/5): 华一代背不动的锅

2020华人挺川运动报告(2/5): 法轮功是如何成为挺川明星的?

2020华人挺川运动报告(1/5): 民运的挺川逻辑

从纯军事角度看普京的乌克兰之战(4):乌东决战展望

一个新春祝福引发的惊天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