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勾起的往事 (下)

文:Benjamin

我下乡的地方,农民兄弟们都很聪明善良,手脚非常勤快,很能吃苦耐劳,是种田的行家里手。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给稻田施肥,早上还是下午,晴天还是雨天,都有讲究。还有什么时候该往稻田里灌水,什么时候该把稻田里的水排放出去。比如天气太热,赤日炎炎似火烧的小暑大暑节气来了,老农在早上给稻田灌水,防止稻🌾田温度过高,傍晚再把稻田里温度已经上升的水放掉,给稻田降温。这种排灌法被称为“日灌夜排”。再比如为了防止水稻疯张,稻农提出了让水稻柱杆叶“三青三黄”的理论,以抑制水稻产生无效分糱。具体做法就是把稻田里的水放掉,甚至让稻田干涸到开裂,稻株叶杆变黄,控制水稻的长势,保证水稻簇间能够通风。之后再给稻田灌水和施肥,使水稻杆叶返青,让田间养分供给有效分糱吸收,增加稻谷产量。这样为了青黄转换的灌水、排水模式要从复三次。


每当稻米快要成熟时,农民兄弟们就在田里扎起艺术感很强的稻草人。他们给稻草人穿上不用的破衣服,给其戴上草帽,双臂张开,如同农民在挑水,竖立在稻田中间,那模样很是逼真可爱! 过去诸葛亮可以用稻草人借箭,现在已经用不着弓箭了,稻草人有了新的用途,他们又重新上岗,替我们在稻田里站岗放哨,吓唬小偷麻雀!


如果稻草人吓不住麻雀,农民会把铁管做的土炮往田埂上一架,对着前面的稻田,朝土炮口倒一点电石,再倒点水,让水和电石发生作用,产生可燃气体,然后在土炮下端的小口点上火,只听到“轰”的一声巨响,如同晴天霹雳,伴随着天际边隆隆的回声,稻田里的麻雀们就没命的向外排翅而飞,叽叽咋咋四处逃窜。


种水稻不是单凭死力气,还要用到不少学问。我们过去常讲“科学种田,越种越甜”,可这“甜”字是农民们用智慧和如雨的汗水挥写而成。  

早稻一般在7月底或者8月初就成熟了,此时就要收割,同时还要把早稻田耕犁整地,种植晚稻,晚稻插秧必须放在立秋(8月7日傍晚)前完成,否则稻谷的空壳率会很高,出米率降低,实际粮食亩产量也随之拉低。农民们把这个时间段称为“双抢”,即抢收早稻和抢种晚稻。在这个14天期间,农民们凌晨4点就拉着灯,到秧田去拔稻秧,到早上9点左右就去收割早稻,下午2点后就去整理好田里去插秧。天黑以后,所有社员都聚集在打谷场上,挑灯夜战,用脱粒机对早上收割的早稻进行脱粒,要忙到晚上11点钟才告一段落。

 

我在这段时间有点像没有灵魂的机器人,连被蚊子🦟叮咬了,都没有感觉到,跟当地农民们一样从事这样繁重的体力劳动,真正做到了“战天斗地”。农村此时的抢种抢收是重中之重,全大队企业都来全力支持,他们派出插秧机轮回到各生产帮助插秧,坐在插秧机上的女放秧手,平时都在大队企业室内工作,皮肤自然白皙,加上我们下乡的的那个地方很养人,姑娘们个个水灵灵的,所以插秧成了农村男女恋爱一个很好的场所,我的一位好朋友就在这种场合跟一位女放秧手相识相爱了。       

我们那里种的晚稻叫老来青,与早稻不同,由于晚稻在生长的过程中,气温是下降的,给稻田灌水和放水方法跟早稻正好相反,早上把稻田的水放到河里,让稻田在太阳的照射下温度升高,到了晚上,环境气温下降,但是因日照的关系,河水温度还是很高,所以抽河水对稻田灌水,以保持稻田的温度,促进晚稻的正生长,这被农民们称为“日排夜灌”。

你可能见过玫瑰,但可能没有见过稻花,那在绿色稻叶旁绽开的鲜黄色花,给人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站在田埂上,展望翠绿和黄色相间的稻田,闻到扑面而来的稻花幽香,你浑身会有一种充满青春活力的感觉。在水稻开花后,要保证稻田里水分充足,以保证水稻谷粒的灌浆,让稻谷颗粒饱满。晚稻一般在10月下旬或者霜降前后开始收割。俗语讲的好,”霜降麦投泥”,接下来农民们又要播种小麦了,开始下一个“麦子>早稻>晚稻”的种粮循环。


那时候晚稻老来青亩产也只有500斤左右,米型短且滚圆,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大米。 老来青大米煮好后,口感很好,软粘干香。一般有市区朋友到市郊的农家朋友拜访,农民们往往把老来青大米作为礼物回送给他们,深受朋友们的喜欢。在那粮食配给的年代,这是多大的情谊啊!

      

在我下乡的那个年代,在我下乡的那个农村,种粮采用三熟制,粮食年亩产量,已经超过“农业发展纲要” (年亩产400斤)过了,(年亩产600斤), 也跨了长江(年亩产800斤)。当时我认为上海农民种田精耕细作,粮食年亩产量要超过上海很难!来了美国之后才知道,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单季亩产就达到2000斤以上,超过了我们上海当时年亩产1300斤(三麦300+早稻500+晚稻500),实在难以想象,真是太了不起了。为解决中国人民粮食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袁隆平和中国其他水稻专家们,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敬重和怀念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在关键转折节点上伟大历史人物—华国锋。时任湖南省革委会代主任的华国锋在1970年六月湖南省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点名袁隆平参加这次会议,并请他介绍杂交水稻的科研情况,华国锋鼓励袁隆平要把杂交水稻的科研工作坚持下去。1975年担任第一副总理的华国锋再次接见袁隆平,在听取了他们的报告后,立刻给袁隆平团队拨款150万元,帮助扫除了全国大规模杂交水稻南繁制种的障碍。

谈起华国锋对杂交水稻科研与推广工作的支持,袁隆平十分激动,对华国峰充满了崇敬和感激之情。2006年6月9日,袁隆平在北京开会期间,去华国锋家中探望,两人手拉手,亲切交谈. 2008年4月华国锋还给《袁隆平口述自传》一书写了序言:”1975年,我已经到北京工作。他们为了将杂交水稻向全国推广,碰到了困难。我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决定从财政上给予支持,并且要求南方13个省、市立即行动,推广杂交水稻。后来的实践证明,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这不仅是袁隆平的成功,也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成功。袁隆平就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个神农!我长期分享着他们胜利的喜悦。” 这是华国锋最后一次提笔,距其去世仅4个月。


题外话,那时候如果你能去上海农村,除了看到茫茫的稻海,也一定会发现农民家外墙上有不少豪言壮语和口号,比如:科学种田,越种越甜;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坚持农业的八字宪法; 农业学大寨,人民公社万岁;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大干苦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抓革命促生产;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毛主席万岁等。
    
Benjamin 2021年6月8日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2020华人挺川运动报告(5/5): 华一代背不动的锅

2020华人挺川运动报告(2/5): 法轮功是如何成为挺川明星的?

2020华人挺川运动报告(1/5): 民运的挺川逻辑

从纯军事角度看普京的乌克兰之战(4):乌东决战展望

一个新春祝福引发的惊天血案